苗族民居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9-17 19:19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建筑是人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把自然空間變成建筑空間的產物,具有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在苗寨的總體空間布局中,同樣體現了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適應社會的建筑環境觀。
苗族民居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
【概要描述】建筑是人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把自然空間變成建筑空間的產物,具有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在苗寨的總體空間布局中,同樣體現了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適應社會的建筑環境觀。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9-17 19:19
- 訪問量:0
一、苗寨總體空間布局特點
建筑是人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把自然空間變成建筑空間的產物,具有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在苗寨的總體空間布局中,同樣體現了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適應社會的建筑環境觀。
(一)自然適應性
苗族“依山而寨,擇險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稱。苗寨周圍的環境多是層巒疊嶂、溝壑橫縱,加上落后的經濟條件,苗族民居建筑在總體布局上便是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而極少在建筑的建造過程中改變環境,挖、填土方。這樣一種省時、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與自然完美地融為一體。苗寨總體空間布局有平行等高線和垂直等高線二種基本樣式。當然,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也不完全局限于這兩種基本樣式,還有在這兩種樣式上延伸的其他形式, 如“樹枝形”等。
(二)社會適應性
苗寨是一個小社會,自然有自己的組織方式和結構,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現了苗寨中常見的曬谷坪、廊橋、鼓樓等公共建筑空間,它們都是節慶活動、聚會、娛樂、交通、休息的公共場所, 體現了村寨中的群體空間,極富社會性。還有苗寨每家每戶都有的“保命橋”是通向外寨的橋梁,把寨與寨互相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社會”。
二、建筑單體平面空間布局特點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同樣具有意義。由于歷史、時代、地域、民族、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苗族民居建筑單體形式多樣,有著不同的空間布局。
(一)落地式平房
落地式平房是苗族民居建筑之一。沒有吊腳,落地而成,為穿斗結構的傳統建筑。苗族人民對楓木非常喜愛,因而擇楓木做中柱,一般為 5?7米高。房頂為人字形。一般兩層。房屋通常是三間正房(個別富裕人家修五間正房),每間寬約4米。中間的正房隔成一大間和一小間, 前面的一大間為堂屋,后壁上安有神龕,正中開大門,門的兩側各開一窗。堂屋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進餐和家人休息的場所。后面的一小間用來架樓梯,可堆雜物。堂屋左右兩間,其中一間房中有四方火塘,上架一個三腳架,供煮飯菜和冬天取暖之用,火塘一側為臥室,鋪有地板;另一間也鋪有地板,隔成兩小間作臥室。堂屋樓上 閣樓非常寬敞,不住人,前壁中間上房開一窗, 兩側設兩個正方形大柜用來儲藏糧食。兩旁正房樓上跟樓下布局一樣,也隔成兩間,存放糧食或為臥室。廚房一般設在正房以外的偏房里。平房一般用青瓦蓋頂,木板作壁。
(二)吊腳樓
吊腳樓也稱“半邊樓”源于干欄建筑。干欄建筑底層全部架空,苗嶺山區大多懸崖斜坡, 在斜坡上建房當然不能采用純干欄建筑。苗族人民便創造出一種順應自然的建筑腳樓,就是在斜坡上找上下兩方做屋基,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為房屋后部地基,上方立短柱,下方立長柱,立柱長短不一。底層前部上升為樓層,與后部地面齊平,形成半樓半地的吊腳樓,即半干欄式吊腳樓。
吊腳樓一般為二或三層,底層堆放雜物、關牲畜。二層為生活起居之用,一般為三間,中為堂屋,左右兩間分前后開間,前間為臥室,后間地面部分設火塘,為家庭生活起居中心。堂屋廊前設美人靠,是全家活動和休息的場所。在此接待親朋好友、聊天、觀望風景或婦女做針線活。 三層儲藏糧食。室內空間按功能分層,在構造處理上亦各不相同,相互交融和諧地組成一個整體。
吊腳樓采用穿斗式結構構架而成,各棟樓體隨山形靈活多變,找不出兩棟完全一樣的吊腳樓。屋面是懸山式或歇山式,蓋小青瓦或杉皮。
(三)杈杈房
最原始的苗寨民居非常簡易,現存的此類住宅被稱為杈杈房,是干欄式建筑最原始簡拙的一種,一般只需用樹干交叉搭棚,蓋上茅草,四壁用樹枝或竹子編搭,糊上泥土即成墻。人畜同室,前室養牲畜,后室住人。這種建筑保留著神話傳說中古老的有巢氏的巢式原始建筑形態。人們稱這類杈杈房為上古原始住房的活化石。
三、苗族民居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建筑同服飾、繪畫、雕塑等一樣,是一種文化符號和文化載體。苗族民居是苗族人民為其社 會文化的生存需求而構筑出的“場所”它是一部“無字的史書”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順應自然,利用自然
吊腳樓是苗族喜愛和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 依山就勢,依水造奇是吊腳樓順應自然而建的結果。它們采用機動靈活而又高度協調的木穿斗構架體系,在空間自由組合,自由伸縮,以既適應自然,又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苗族吊腳樓凝聚著苗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才能,是苗族人民生存要求、精神要求和審美要求的“結晶體”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但又從人的需求出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達到與自然的高度協調統一。依山面水的吊腳樓,臨江河面盡量出挑,千方百計占天占地,滿足了人們生活對空間的需要。房屋撐柱懸空,凌架在溪河溝澗之上,多有古樸的飛檐翹角,給人以騰空而起之感。這種獨特的半干欄式樓居,適應南方潮濕的氣候,非常實用與美觀。李先逵認為苗居建筑在意念上是一種“活的建筑”,這是一種恰如分的表述。
廖靜琳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將貴州苗族生態文化劃分為三大類:
即高原——土文化類型, 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部,這一地區海拔較高,喀斯特地貌較發育,土層厚,建筑材料為土;
溶巖——石文化類型,主要分布在貴州中南部貴州高原的主體上,多為山原和丘陵,房屋建筑材料以石頭為主;
低丘——木文化類型,主要分布在貴州東南部,云貴高原的東部,氣候溫和,森林茂密, 房屋建筑材料多為木材。貴州苗族的起源相同, 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土、石、木三種不同文化,可以說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了文化的發展方向,換句話也就是苗族人民崇尚自然,適應自然,重視建筑與生存環境的協調與配合。
(二)多元崇拜和信仰
苗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的“九黎”,“九黎”戰敗后南遷至江淮流域,改稱“三苗”,其中一分支“竄三苗”發展為滇、黔一帶的“三危”;另一分支“北三苗”,一部分與部分華夏族融合,另一部分融入“南蠻集團”建楚國??梢娒缱逦幕瘜偃A夏亞文化體系,與巫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系,比之漢文化的禮教,更富浪漫主義色彩?!秶Z楚語》說:“家為巫史。”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湖廣》篇里也說:“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為然丁苗族的巫文化系統,與九黎、蚩尤一脈相承。”巫文化同其他風俗習慣一樣,深深影響建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苗族民居也不例外。苗族人民希望借助超現實的祖先、神靈以及圣物力量, 保佑風調雨順、人財兩旺、除病消災、五谷豐登,等等,此中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與希望,凝聚著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種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圖騰崇拜的原始多元崇拜宗教觀,深層地體現于苗族民居建筑之中。
1、自然崇拜
苗族民居建筑中對大樹、山石、橋等的崇拜,反映出苗族獨特的文化心理。苗寨都設有有形或無形的寨門,是一寨的標志。黔東南一帶的苗寨把生命力旺盛的楓樹尊為神樹,視為“保寨樹”。人人愛護倍加,不能砍伐,不能在樹干上刻畫。楓樹結子,則認為象征人丁興旺,秋季楓葉火紅,則認為喻示喜慶。高大茂密的楓樹不僅改善了苗寨的生態環境,更增添了一大美妙景觀。很多苗寨立石頭為寨門,逢年過節祭拜,求子求福。在苗寨,橋也是一大景觀,苗族人民認為人都是由橋上來到人間。因此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保命橋”,祭橋求子,護橋向善,形成淳樸的苗寨民風。被當作寨門的“板凳橋”,既是一寨的象征,又兼做休息與寨內外交通之用。加上建造美觀,深富實用性和審美性。
苗族民居順綠水清山而筑,這種外觀與自然的融合也是人們對自然崇拜的反映。
2、神靈崇拜
筆者認為神靈崇拜是自然界“萬物有靈”的升華。苗家貼門神,就是認為人、動物或自然物具有靈性與神性,祈求其保家護院。
3、祖先崇拜
苗家把祭祖神龕設在堂屋正中后壁上,處于全家中心至尊地位。有的苗家在吊腳樓二樓堂屋東壁上,或東次間的板壁上(右間右側中柱上)設祖先靈位。苗族吊腳樓中的祖先神位不安置在中堂,而安置在右間右側中柱上,為何麻勇斌認為,苗族吊腳樓由苗族鳥巢居建筑發展而來, 鳥巢居建筑的著力點落在支撐居巢的樹莖上,即苗語Nioux ndut(支撐樹)上。所以主支撐樹的樹莖就必然成為建筑的重要部件,成為整個建筑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苗族淡化中堂的中心意義,把祖先神位安置在支撐居巢的主樹莖周圍, 即吊腳樓右間右側中柱上,是安全思維的另一種延伸。這折射出深厚的祖先崇拜意識。還有堂屋樓上不住人,否則會得罪祖先,這也是祖先崇拜思想的反映。
4、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在苗族民居上有充分表現,湘西、黔東南雷山等地的苗族以牛為圖騰,苗居門簪上往往有一對牛角形門紐,希望以牛的威力來護家。還有吊腳樓堂屋安放牛角祭祖,用牛角杯請客喝酒,這些都表明苗族以牛為圖騰的觀念。
苗族民居喜以雀鳥為屋脊裝飾,栩栩如生。屋面飾鳥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心理。苗族與“百越”有著密切的關系,承繼了越人信仰一圖騰。
前面提到苗族喜以楓木為“保寨樹”,以楓木做房屋中柱,他們對楓木的崇拜,不是單純的自然崇拜,也是與氏族有血緣關系的圖騰崇拜?!睹缱迨吩姟防镉?ldquo;楓木篇”,認為楓樹生蝴蝶, 蝴蝶媽媽生十二個蛋,從蛋中生出各種動物和人類始祖“央”?!渡胶=洿蠡哪辖洝份d:“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成棄其桎梏,是謂楓木。”《云籍七簽》卷一百《軒轅本紀》也說:“黃帝殺蚩尤于黎山之丘,擲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為楓木之林。”認為楓木與蚩尤有關,黔東南苗族對楓木的崇拜,大都融涵著對于祖先蚩尤的崇拜。
(三)防災意識
舊時由于自然力量和社會不穩定,苗族在民居設計上有了種種古樸、自然的防災意識。湘西傳統苗寨寨門一般設在埡口或陡坡上,易守難攻。床都是挨房間后墻擺放,而房屋后墻多靠巖坎且絕不開窗。在二樓才開很小很小的高窗。若是與其他房屋毗鄰時,往往修建有封火山墻,不但防火,還防盜。另外,密檁、門插、門窗及閣樓等的設計也蘊藏著不同的防災意識。
落地式平房為防潮,一樓臥室鋪地板,吊腳樓堂屋采取了加密立柱、樓枕和加厚樓板的工藝來增強建筑物的堅固性,這些都是防災意識的體現。
(四)追求吉祥,追求美
苗族人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由于戰亂、部落的征伐,被迫不斷遷徙,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們永遠有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追求吉祥,追求美,追求幸福平安的生活。苗寨把楓樹作為“祖母樹”、 “保寨樹”是因為楓樹再生力強,不但有利于生活環境的保護,苗族人民還相信它的枝繁葉茂與火紅必然帶來多子多孫,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房屋中柱一般擇楓木制成,喻示吉祥。苗族建新房,一般先看風水,這是受漢文化的影響。上大梁時要致“上梁詞”,捆“踏梁雞”,撒“拋梁杷”,捆“踏梁雞”因“雞”與“吉”諧音。“上梁詞”因時因地,有不同的形式及內容。我們以石啟貴擇錄的一段吉首地區的“上梁詞”為例,來感受一下苗族人民立房時的喜慶與求吉心理。“上梁詞”如下:“吉日良辰開天門,建造大成眾親臨。鞭炮滿門恭喜賀,梁頭安上正中庭。一手梁杷拋上天,要敬大師魯班仙。二手梁杷拋下地,地門龍神得安慰。三手梁粑拋中央,拋送眾人同來嘗。四手梁粑拋送主, 賀喜大廈千秋福。問你主人要富是要貴,富貴都要齊來臨,一錠金來一錠銀,金銀都進到家門。”正如李先逵所說,苗居也是一種充滿“情感的建筑”。
苗家吊腳樓的走廊欄桿有的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圖案,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苗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科學價值不僅存在于建筑學中,還蘊藏在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領域里。苗族民居建筑文化是中華民族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參考文獻〕
〔1〕李先逵.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質芻議[J].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2 , (3) : 59 —,7.
〔2〕廖靜琳.貴州苗族文化生態初探[J].安徽師專學報,2000, (2): 82 -86.
〔3〕趙秀琴.淺析苗族氏族文化的藝術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7, (4): 125 —128.
〔4〕麻勇斌.苗族建筑藝術簡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 (1) : 44 —46.
〔5〕曹麻茹.談談湘西苗居的防衛設計[J].南方建筑,1998 , (2) : 24 —26.
〔6〕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37 —140.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掃一掃訪問手機網站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頁面版權所有 © 2021 貴州中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公網安備52263402522654號 黔ICP備18008112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