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堡坎石砌技藝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6-26 19:19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堡坎砌石技藝”指苗族民眾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經過實踐創造的一種以石塊堆砌,運用建房、造田、修路等基礎建設的一門技藝。
苗族堡坎石砌技藝
【概要描述】堡坎砌石技藝”指苗族民眾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經過實踐創造的一種以石塊堆砌,運用建房、造田、修路等基礎建設的一門技藝。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6-26 19:19
- 訪問量:0
堡坎砌石技藝”指苗族民眾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經過實踐創造的一種以石塊堆砌,運用建房、造田、修路等基礎建設的一門技藝。 是作為農耕民族的苗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以石拼力學和地質平衡學為基礎的獨門科技。
堡坎砌石技藝(亦稱“塊石干砌工藝”、“干砌堡坎技藝”),現行交通、水利、住建等工程建設砌石的統稱“干砌擋土墻技藝”。堡坎砌 石技藝,不用灰漿水泥,只從選料、清基、夯實和周邊整齊上下功夫。 可修高20-50米,長200-500米的堡坎(擋土墻),堡坎厚度根據工程需要有20cm、50cm>lm不等。施工工匠能在地質復雜,高達數十米的懸崖上施工,要搬動重達千斤的巨石,石與石之間相鐫,錯落有秩序上下一致,石縫加密貼緊,石砌走向釆用“內拱”,以抵御山洪和泥石流的沖擊和張力。 堡坎砌石技藝廣泛應用于修田、修土、木房基礎、防洪堤壩,鄉村公路建設。
堡坎砌石技藝在黔東南雷公山區和月亮山區的各個苗族村寨,幾乎所有男性勞動力都掌握這門技藝。在雷山縣的丹江鎮、西江鎮、郎 德鎮、望豐鄉、大塘鎮、永樂鎮、達地鄉和方樣鄉八個鄉鎮154個行 政的苗族民眾,甚至漢族民眾也掌握和應用堡坎砌石技藝。
堡坎砌石技藝具體實施過程,不同時代使用的工具不同,但工序 是相同的在秦漢以前和唐宋時期,雷公山區苗民大量開田劈土,發 展農耕時,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棒、働頭、釘耙或木棒頭尖套鐵箍、 撮箕,帶鉤扁擔等;選料主要是指選石料,石料分石型和石質,石型主要有塊石、片石和不規則石,片石和塊石為首選。石質分堅石、次堅石和軟石,要選用次堅石以上。清基就是在砌石之前要清理好基礎, 以找到硬底為準。夯實,清基時,如果找不到硬底且堡坎高度較小可 用夯實方法把基礎打牢后砌石,還有堡坎砌石達到要求的高度和長度時,再將坎內填充物夯實。周邊整齊,是指在清基后,要根據地形和 工程需要把整個基槽平整一致,必要時用線拉直作標準若堡坎長度太 長,則要按地形分為幾段,段與段銜接好。砌石要上下左右整齊一致, 石石相鐫,錯落有序,整個墻體嚴嚴實實。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現 行的堡坎砌石工具增加了鋼釬、鐵錘、撬杠手錘等,實施更為便利。
苗族民眾從秦漢開始為了生存開疆劈土,修田造房,已經應用堡 坎砌石技藝。唐宋時期大量開發山區和部分深山區,這門技藝得到更 廣泛的應用,至宋代末,黔東南境內已造就大量田園、梯田、梯土地 已開拓成現今的基本格局。在后來的各個時期雷公山周圍的苗族民眾 開田造土的活動從不間斷,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 改河造田、修建防洪堤壩、鄉村公路、興修水利等各項建設,堡坎砌 石技藝一直沿用至今。
雷公山區廣大苗族民眾長期廣泛運用“堡坎砌石”這一技藝,參 與國家建設和家鄉,家園建設,特別是在沒有石灰水泥時代,這一技 藝發揮及其重要的作用?,F今雷山在充分利用生物原生態和民族文化 原生態兩個“寶貝”、“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游強縣”,做好傳統村落建設,讓人們真正看得見山、望到見水,記得住鄉愁。堡坎砌石技藝更是發揮重要作用,不論鄉村公路,房屋基礎,城鎮建設的各類堡坎(擋土墻)盡量避免“漿砌”多用“干砌”。
一、所在區域及地埋環境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臺江、劍河、榕 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 接壤。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5鎮3鄉,共154個行政村, 1305個村民小組。2016年末總人口(戶籍)近16萬人,苗族人口占 總人口的84.7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2.32%。
雷山錦山秀色,風光旖旎,有“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雷公山是當今世界的“四大特種基因庫”,被譽為“綠色聚寶盆”和“天然大氧吧”,是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健身康體的理想之地,被稱為:苗疆圣地、和美雷山、養心家園。
雷公山苗族是中國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是世界苗族 文化展示中心。這里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有中國歷史名鎮——西江千戶苗寨;有蚩尤魂系的家園——陶堯;有銅鼓舞的傳承地——掌坳;有別具一格的百鳥衣苗寨——也蒙。全縣三百多座別具特色的苗寨吊腳樓,有開屯梯田、西江梯田、陶堯梯田等近一百片區苗寨梯田美景。有58個中國傳統村落。形成了雷山苗族區域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使雷山成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貴州省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在西漢文帝時期,苗族先民 從“左洞庭右彭蠡”西遷,溯都柳江北上到古州(今榕江),最后定居在牛皮大箐(即雷公山)周圍,為了生存,苗族先民開疆辟土,在秦漢之前己修田造土,在唐宋時期大量開發,發展農耕,建設家園,在沒有鋼釬、鐵錘、炸藥,沒有石交水泥的條件下,先民們用智慧和才能發明了 “堡坎砌石”(干砌)的技藝,堡坎砌石造梯田、堡坎砌石修苗族吊腳樓基礎、堡坎石建防洪堤、堡坎砌石修建公路等等。苗族堡坎砌石技藝代代傳,黔東南各縣,雷山縣各鄉村苗族民眾都掌握這門技藝,建設家園,美化家鄉。
二、分布區域
堡坎砌石技藝遍及雷山縣八個鄉鎮154個行政村,1300多個村民小組中的苗族和漢族男性勞動力,即丹江鎮27個村,西江鎮21個村,大塘鎮32個村,郎德鎮13個村,望豐鄉17個村,永樂鎮27個村,達地鄉10個村,方祥鄉7個村。
核心區是丹江鎮、永樂鎮、望豐鄉,輻射區是郎德鎮、大塘鎮等。
三、歷史淵源
根據《雷山縣志》(1992版)和苗族五次大遷徙史記載,雷公山區苗族的遷入時間,最早的己有2000多年,即在西漢文帝時(公元前 179),苗族先民從居住地“左洞庭,右彭蠡”西遷,溯東柳江北上古州(今榕江),最后定居在牛皮大箐(雷公山)周圍。其間苗族先民們為了生存曾經守獵,刀耕火種各個時期,在秦漢之前,特別是在唐宋時期,大量開疆劈土,修田造土,發展農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先民們逐步掌握了石砌梯田技藝。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但苗族堡坎砌石技藝直至今天仍在傳承和應用。
四、基本內容
堡坎砌石技藝基本內容可概括為:①傳承人群,即主要由成人男性掌握并傳承;②傳承所用工具:木棒、帶鐵箍木棒、鋤頭、丁耙、撮箕、帶鉤扁擔、撬杠,現今增加了鋼釬、鐵錘、手錘、鐵鏟等;③選料:石材的選料,首選塊石和片石,石質,首選堅石;④清基,即挖基礎,基礎以找到硬底為準;⑤夯實:若找不到硬實基礎,即釆取夯土辦法夯實基礎;⑥砌石:平整砌石,石石相攜,措落有序,整體整齊,嚴嚴實實,堡坎整體內拱,“底”與“頂”成平行線。經久不垮。
五、主要特征
(一)歷史悠久。從秦漢時苗先民開疆劈土,修田修土開始應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二)科技含量高,技藝容納結構學、力學、材料學和美學等為一體。如優選石料,打牢基礎,堡坎整體內拱,石與石相攜,錯落有序,石縫貼緊加密,整齊美觀,經久牢固。
(三)取材方便,節約成本。苗族先民為后人修建了數不盡的梯田、梯土,在斜坡上修筑堡坎建屋基。建造了無數座粼次櫛枇的苗寨吊腳樓古村落,它是這一技藝的巨大貢獻。
(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的今天,干砌檔土墻仍與漿砌擋土墻媲美。
六、重要價值
(一)對研究苗族歷史建筑史提供重要依據。
(二)實用性。修田修土,房屋建設,鄉村道路建設等都普遍應用。
(三)對研究民族學、農耕文化、梯田文化、苗寨吊腳樓文化有重要價值。
(四)對研究結構學、力學、材料學、美學的重要性,即從選料、 清基、砌石到竣工各個環節、環環緊扣、嚴肅認真細致。
(五)藝術學價值,選料藝術,砌石藝術,整齊美觀藝術。
(六)體現族群團結協作價值。如由原響樓鄉烏秀村任有清主持下建成的雷毛公路猴子巖堡坎,高30米,長200米,地形地質復雜, 起腳處是一段狹長的懸巖,在高達數十米的懸巖上施工,要搬運重達 千斤的巨石,殊非易事。
(七)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苗族先民在修田修土過程中,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保護生態的良好習慣。如梯田為什么都成腰帶式的, 那是先民們順山環山而修的,不能破壞山型等。
七、存續狀況
隨著鋼筋水泥的出現,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堡坎砌石技藝面臨失 傳的原因有四:
1、鋼筋混泥土替代堡坎;
2、各種預制件替代石材;
3、漿砌擋土墻替代“干砌擋土墻”。
4、機械替代人工、替代工匠。
八、相關制品及其作品
1、工具:古代:木棒、木棒尖套鐵箍、鋤頭、丁耙、撮箕帶鉤扁擔等?,F今:鋼釬、鐵錘、手錘、鐵鏟、撬杠。
2、用材:石村(片石、塊石、不規則石),石質(堅石或次堅石)。
3、人工:成年男性若干人,主要是工匠;成年女性若干人,主要作附工。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掃一掃訪問手機網站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頁面版權所有 © 2021 貴州中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公網安備52263402522654號 黔ICP備18008112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