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與保護措施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6-13 19:19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傳統村落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積淀深厚的古村落。傳統村落集民族的悠久歷史、民族的建筑技藝與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一體。所以,制定、完善措施老保護好傳統村落,是非常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雷山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與保護措施
【概要描述】傳統村落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積淀深厚的古村落。傳統村落集民族的悠久歷史、民族的建筑技藝與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一體。所以,制定、完善措施老保護好傳統村落,是非常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唐千武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6-13 19:19
- 訪問量:0
傳統村落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積淀深厚的古村落。傳統村落集民族的悠久歷史、民族的建筑技藝與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一體。所以,制定、完善措施老保護好傳統村落,是非常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兩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經過長期的拔山涉水的遷徙艱難,來到了現位于貴州黔東南境內的雷公山麓,建起了一座座寨子。這時的苗族是以宗族為片區居住下來,以鼓社、議榔和族老方老三根支柱維系著苗族社會,形成了漫長歷史的自治自理社會。由于貴州雷山苗族傳統村落形成的時代久遠,且又是交通不便、山水相隔,所以形成了十里不同俗,語音不一致的現象。由于苗族民眾遷徙來到雷公山麓歷史漫長,加上傳統村落的歲月悠久,所以在苗族傳統村落中積淀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雷山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
(一)傳統村落的選址
1、傳統村落的選址須是養身立命的好地方。苗族選址建寨的第
一個理念就是養身立命。所以,苗寨的先民們所選的居住之地,第一個條件首先是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它是生命能夠生存的首要的前提條件。因此,在雷山的五十八個傳統村落中,傍溪流,靠河水立寨居住的至少在80%以上。如果沒有靠溪邊河旁,那寨子附近也必須有易為取水的井泉。如掌雷苗寨,雖無溪河穿過,但寨旁的水井卻有很多,其中寨頭就有三個井,其清水常常溢出,苗語將水溢的現象稱為“掌雷”,即水井四溢之意。
2、傳統村落的地址須是沒有地質方面的安全隱患。雷公山麓山
高、坡陡、谷深,而許多村寨就建造在陡坡和高山峽谷之中。千百年來,卻很少出現地址方面的安全隱患。實際上,苗族先民們在選寨址時,認真查看寨子所靠的山坡高低、走向等等,經過觀察、分析,確定是否會發生地址災害后,才確定是否將寨址選定。如雷山的高巖苗寨和排里苗寨,雖然都建于懸崖絕壁之上,其險峻與美麗而讓人神往又驚心動魄。但千多年過去了,寨子卻仍穩穩地屹立在此處。
3、傳統村落是把動物在此地的生存繁衍狀況作為立寨生存的先
決條件來選址。因為人也是以動物進化來的,動物能生存繁衍,人同樣能生存繁衍,這個理念實際也是人能安身立命的理念之一。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
(1)西江先民遷徙進西江后,先是建寨于高原平壩上,可是在
居住后的前幾年中,種下的稻子卻顆粒無收。一年冬天,居住在雷公坪的幾個西江先民,帶著一只獵犬去狩獵。他們下來到半山腰,獵犬跑下山去了,幾個人等了半天,叫了半天,獵犬終于上來了,但身上濕漉漉的,犬毛沾滿浮萍。苗族是農耕民族,凡生有浮萍的地方種植水稻都能有收成。于是幾個人讓獵犬帶路,一直下到山下,看到一大水池中長滿浮萍,幾人欣喜若狂,稱:這個地方是種植水稻的地方??!隨后,舉寨全遷下來,開荒種地、平基建房,經多年的發展,成了現在的“西江千戶苗寨”。
(2)西江鎮有個“貓鼻嶺村”,這個村原來是與北建村毗鄰而居。
幾百年前,該村有村民到現在的寨址來砍柴,他在坡頂上看到一個貓窩,有五、六個小貓在躍蹦亂跳??巢袢嘶厝ジ迕褚徽f此事,族長說,貓在那里能生小貓,人到那里住肯定能生存繁衍,于是舉寨搬遷來到貓生幼崽的那片坡,坐西朝東建寨,成了現在幾百戶人家的“貓鼻嶺”村。
(3)方祥鄉陡寨,原住水寨之上的半坡中。一天,此寨有一人
來到陡寨寨址,在草叢中看到一個母雞正孵化一窩小雞,嘰嘰嘰在那里叫喚。這人回村一說,村民個個都說,那里有雞抱崽,肯定是生存繁衍的好地方,雖然坡度很陡,但地方好,于是舉寨搬遷到現在的陡寨,這個寨子的苗名就叫做“昂更”,即“雞能生存的寨子”。
(4)有這樣“故事”的寨子還很多:“貓貓河村”即“老虎成群”
的地方;“榮防村”及猴群活躍生存的地方;……這說明動物能生存的,人就能生存;浮萍能生出的地方,就能種植稻子……
4、傳統村落還要能給開土造田留下廣闊的空間來選址。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在遷徙到雷公山麓后,每個宗族在開始選址建寨是,都要認真觀察四周環境,能在建村立寨以后開辟稻田,為種植農作物留下廣闊的空間。所以一個宗族在立寨建房時,都在靠山勢緩斜的半坡中,上下開辟一平地來建造房屋,而將大片平坦的土地開墾成壩子田,將離寨子遠一點的斜坡開辟成梯田。例如西江千戶苗寨的木樓都建于斜坡上,從山腳一直建到山頂,而沿著白水河畔的大片平地都留下來,造成了一片片農田種植稻谷。開覺村的房屋也依山而建,將兩邊緩坡造成片片良田和層層梯田;丹江的陶堯苗族片區、羊排黨高的苗族片區、排卡羊歐的苗族片區、蓮花掌坳的苗族片區等等,均傍山辟土建寨,留下大片平地造成壩子稻田,留下周圍的斜緩山坡開辟成一層層梯田。特別像開屯村,其寨先建于一半坡中間,而寨頂和寨腳的大片緩地被先民們開辟成了雷山最壯觀的梯田。
(二)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
雷山縣幾百座苗寨的建筑基本是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筑, 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傾斜度較大的上片山埋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撐,形成吊腳柱,以這種方式修建而成的樓房 被稱著“吊腳樓”。吊腳樓分為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一般有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和圈養牲畜。雷山苗族吊腳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建筑材料均為木料,地基大都選擇在陡峭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吊腳樓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每一棟木樓在吊腳的中堂時屋檐下都建有一個用于休閑、納涼恥靠背欄桿,被祕為“美人靠”。整個木屋通風干燥,屬典型的干欄式建筑。
從美學角度看,吊腳樓建筑是效法自然,崇尚自然的。以側重于形式美和自然美的法則在吊腳樓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吊腳樓作為審美對象的建筑,它除了體現一般藝術所具有的個性品格和平衡穩定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別致的形式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識漢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吊腳樓的過程中,卻能夠很好地運用了高深的力學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幾何圖形。從結構上看,吊腳樓是長方形、三角形的結合,幾何形體的視覺上給人一種莊重之感,表現一種挺拔健勁之美;從力學上講,它穩定牢固,給人以安全放心之感,而其內部構架,梁、柱、枋、檁之間都互為垂直相交,采用了架空、懸挑、錯層等技法,使其錯落有致,在視覺上給人以端莊、雄健、生動活潑之感。
苗族民眾自然的審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之上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觀是吊腳樓建筑的理念。從吊腳樓的整體布局看,它無統一規劃,完全順應自然地形地貌,或臨坎吊腳,或懸崖構屋,無論多么復雜的地形條件,吊腳樓能與之相適應統一。從實用上看,苗族吊腳樓是為了不占用平地而適應農耕稻作所設計出來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首先,為了讓平地能多開出稻田,惜地如金的苗族民眾,只能選擇在斜坡中來建房。為了住房的穩定牢靠,他們想到在斜坡中開挖出上下兩塊坪地,每榀柱子以三根立于上坪,以兩根放于下坪,形成吊腳木柱支撐而使整座房子牢固。為了擴展用途,房屋以三層而建——
底層(即第一層)作為豬圈、牛圈和廁所,既解決了牲畜圈養及人的生活所需,也解決了田土用肥問題。
高層(即第三層)作為儲存糧食之所,既解決了收割后的糧食儲存問題,也確保了糧食儲存的通風、干燥及遠避老鼠的偷食。
中層(即第二層)作為人居之用。此層中間有堂屋,堂屋空間大,
且前面有一以弓形屈木制作而成的坐靠欄,稱之為“美人靠”,它的功效首先是供家人一天的苦累勞作以后,歸家有個休息的地方,“美人靠”,可供臀坐背靠,易消疲勞。因而“美人靠”初衷的設計就是供家人勞作中歸來作為休息之用的。若而客人來了,則堂屋和美人靠又能作接待客人之用,這是其次的功能。“美人靠”實際是“家人和來者都可以坐靠在那里休息閑腳和聊天”的地方。
苗族吊腳樓是為適應農耕稻作而設計建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但它卻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技藝,成了建筑中的一支奇葩。而在苗寨中田多糧多的人家,則另外在住房之側再建一幢糧倉來儲糧食,另搭晾欄來晾曬糯禾和小米。雷山縣的新橋村,住房是平地房居多,而他們開辟幾處低凹的地方,建成水塘,在水塘之上建了一幢幢排列有序的糧倉,稱之為“水上糧倉”。在水上建筑的糧倉既能防火、防蟲、防鼠,也可防盜(人要進倉,需涉塘水)。“水上糧倉”也是農耕的苗族發明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從北京來的建筑專家在考察了雷山的吊腳樓建筑及“水上糧倉”后連連贊嘆道:這些建筑是“無聲的旋律、無韻的史詩”。
(三)絢麗多彩服飾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雷山縣域內,兩千多年來苗族的各宗支相繼開村立寨,建立家園,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婀娜多姿的民族文化。僅以苗族婦女的服飾來分,就有長裙苗、中裙苗、短裙苗、百鳥衣苗等宗支。雷山從2005年以來就已獲得了十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是;苗年、鼓藏節、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蘆笙舞、苗族銅鼓舞、苗族服飾•刺繡、苗族飛歌、苗族織錦、苗 族醫藥•骨折•蛇傷、苗族賈理、仰阿莎等。此外,還有省級名錄9項,州級名錄25項,縣級名錄444項。苗族這些積淀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蘊積在縣域幾百座苗寨之中,都蘊積在苗族的傳統村落中。
由于雷山地理自然條件的制約,各寨分布在深山峽谷之中,形成了十里不同天,隔寨不同俗的狀況,所以,每個苗族傳統村落的節日、歌舞、蘆笛、娛樂等習俗和所表達的方式都獨特別致,別具一格。如西江千戶苗寨的銀飾、歌舞就有別于丹江;上郎德有自己獨特的歌舞和招龍習俗;烏流也改是唯一完整地表演木鼓舞的苗寨;南猛蘆笙舞以表演技巧而聞名于世;大塘的掌坳銅鼓舞舞姿有28種之多,被譽為銅鼓舞之鄉;新橋村短裙苗的錦雞舞別具特色,水塘上建糧倉更是絕無僅有;雷山方祥鄉的七個村都是國家級的傳統村落,除建筑等各種文化保持得十分完整外,其高排蘆笙氣勢恢宏,其排山倒海之勢,可謂是世界最為氣派的管樂。
二、傳統村落的保護措施
雷山縣苗族的傳統村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自然資源,它集雷山苗族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和社會價值于一體,是雷山苗族長期的農耕文明中留下的最豐厚的遺產。苗族文化是苗族的根譜和血脈,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家園。苗族傳統村落的完善存在,就能讓苗族文化完好的存在,所以,保護好苗族的傳統村落,就是保護苗族文化。因此,苗族傳統村落一定要認真保護、完善保護。
(一)以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理念為引領來保護好傳統村落
習近平同志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文中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苗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花園中的艷麗花朵,我們只有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履行保護它、繁榮它、發展它的責任和義務,民族的文化才得以傳承和弘揚,才得以發揮光大。
(二)在以文化為引擎拉動旅游發展中要注意保護好傳統村落
以文化為引擎而拉動旅游業的發展,這是時下發展旅游業的理念, 而蘊藏著豐厚旅游資源的傳統村落,則是旅游者們新的視角、新的對象、新的旅程。因此,對傳統村落如何保護,如何在保護中開發,也成了一項新的課題。所以,如何在對傳統村落的旅游中避免破壞性開發和商業化開發,應該由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門加以立規制約。
(三)政府對傳統村落應考慮投入資金予以保護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當今,許多農戶也急功近利,急于開發以增加收入,于是形成了亂拆亂挖、亂搭亂建,破壞了原來傳統村落的和諧統一的原有風貌,因此,政府應投資給一些貧困農戶另外建設,避免一些農戶的破壞性搭建和開發,盡量保持傳統村落的原有風貌。
(四)對傳統村落杯保護必須做好全侖的引導工作
要把保護和建設好傳統村落與推進生態建設結合起來,直接以農家樂和鄉村旅游來引領綠色農副產品的栽培和生產,走出一條綠色的、可持續的農村農業發展新路子,讓美麗的傳統村落,亮麗的田園風光,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著居住于喧囂城市人們的到來。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掃一掃訪問手機網站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頁面版權所有 © 2021 貴州中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公網安備52263402522654號 黔ICP備18008112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