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吊腳樓建筑技藝——無韻之旋律,無聲之絕唱
雷山 唐千武
你到過西江千戶苗寨嗎?你看過西江千戶苗寨那兩片恢宏壯觀的吊腳樓群嗎?西江千戶苗寨的房屋順山坡地勢而建,都是吊腳樓房。全寨民房鱗次櫛比、次地升高,從山腳直達山頂,別具特色,被建筑專家們贊譽為山區建筑的奇葩。
“看西江而知天下苗寨”,實際上,雷山幾百座苗寨的建筑基本是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筑,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撐,形成吊腳柱,這種方式修建而成的樓房被稱為“吊腳樓”。吊腳樓分為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一般有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和圈養牲畜。雷山苗族吊腳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建筑材料均為杉木料,地基大都選擇在陡峭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吊腳樓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每一棟木樓在吊腳的一側中堂的屋檐下都建有一個用于休閑、納涼的靠背欄桿, 被稱為美人靠。整個木屋通風干燥,屬典型的干欄式建筑。
從美學角度看,吊腳樓建筑是效法自然,崇尚自然,是中國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對自然之美的追求,以側重于形式美和自然美的法則在吊腳樓中得到了完善的體現。吊腳樓作為審美對象的建筑,它除了體現一般藝術所具有的審美個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具有別致的形式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識漢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吊腳樓中,運用高深的力學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幾何圖形。從結構上看,吊腳樓是長方形、三角形的結合,幾何形體的視覺上給人一種莊重之感,表現一種挺拔健勁之美;從力學上講,它穩定牢固,給人以安全放心之感,而其內部構架,梁、柱、枋、檁之間都互為垂直相交,釆用了架空、懸挑、錯層等手法進行處理,使其錯落有致。視覺上給人以端莊、雄健、生動活潑之感。
苗族民眾自然的審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之上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觀是吊腳樓建筑的理念。從吊腳樓的整體布局看,它無統一規劃,完全順應自然地形地貌,或臨坎吊腳,或懸崖構屋,無論多么復雜的地形條件,吊腳樓都能與之相適應統一。但從實用上看,苗族吊腳樓是為了適應農耕稻作而設計出來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首先,為了讓平地能多開出稻田,惜地如金的苗族民眾,只能選擇在斜坡中來建筑住房;為了住房的穩定牢靠,他們才想到在斜坡中開挖出上下兩塊坪子,每扇柱子以三根立于上坪,以兩根放于下坪,形成吊腳木柱支撐而整座房子的牢固;其次,房子以三層而建。底層作為豬圈、牛圈和廁所。一個農耕民族,種田離不開肥料,農家主要以圈肥為主,沒有豬、牛圈是踩不了肥的,所以底層屋內安豬、牛圈是為了給農家種田制作肥料;再次,農家種田收割得到糧食,必須有儲存糧食之所,而吊腳樓的第三層樓則滿足了這一需要。至于割摘成捆的糯禾,小米和包谷,則在三樓的外圍,以一根根橫木空架,然后把糯禾,小米和成串的包谷相挨掛晾于橫木上。吊腳木樓的第二層是人居,中間有堂屋,堂屋空間大,且前面有一以弓形屈木制作而成的坐靠欄,稱之為“美人靠”,它的功效首先是供家人一天的苦累勞作以后,歸家有個休息的地方,“美人靠”可供臀坐背靠,易消疲勞。因而 “美人靠”初衷的設計就是供家人勞作中歸來休息。而客人朋友來了,則堂屋和美人靠又能作接待客人之所,這是其次的功能。“美人靠”實際是“每個人都可以坐靠在那里休息閑腳和聊天。
因此說,苗族的吊腳樓房是為適應農耕稻作而設計建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但它卻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技藝,成了建筑中的一支奇葩。被人們贊之為建筑物中“無韻之旋律,無聲之絕唱”!
(供稿人:唐千武)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掃一掃訪問手機網站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頁面版權所有 © 2021 貴州中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公網安備52263402522654號 黔ICP備18008112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