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
- 分類:苗族建筑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5-17 19:19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文化豐富多彩,堪稱中國苗族文化富礦區。2008年以來,雷山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做優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工作。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
【概要描述】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文化豐富多彩,堪稱中國苗族文化富礦區。2008年以來,雷山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做優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工作。
- 分類:苗族建筑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5-17 19:19
- 訪問量:0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
——以貴州省雷山縣為例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文化豐富多彩,堪稱中國苗族文化富礦區。2008年以來,雷山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做優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工作。
素有“苗疆圣地”的雷山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全縣有15.8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84.78%。雷山是中國歷史上苗族五次大遷徙的主要聚居地,是世界苗族文化最獨特多彩、最深沉厚重的地方之一。這里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以及300多座依山而建的苗族古村落。
一、及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雷山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縣,有“苗年”、“苗族鼓藏節”、“苗族蘆笙舞”、“苗族銅鼓舞”、“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苗族醫藥(骨傷、蛇傷)”、“苗繡”、“苗族織錦”、“苗族飛歌”、“苗族賈理”、“仰阿莎”等13項國家級“非遺”名錄,有“苗族吃新節”、“苗族掃寨”等9項省級“非遺”名錄,有“苗族米酒釀制技藝”等20項州級“非遺”名錄,還有縣級“非遺”名錄471項;有“中國傳統村落”58個。另外,全縣還擁有收藏的可移動文物1494件,不可移動文物224處,被列為各級保護單位的有1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1處,縣級10處。全縣有雷公山、雷公坪、雷公山大峽谷、冷竹山、響水巖瀑布、白竹山、大坪山等多處旅游資源。有國家、省、州、縣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5人。雷山森林覆蓋率高達72%,生態良好,水質優良,是貴州大健康休閑、養生、康養的首選地。
這里山綠、天藍、水清、地潔;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根據雷山的苗族文化資源,用于民居改造與建設的雷山苗族文化元素包括:
苗族吊腳樓工藝 小青瓦、美人靠、偏夏、帽角、花格窗、干砌堡坎、吊瓜柱架等。
苗 繡 圖 案 蝴蝶、花、鳥、蟲、魚、龍等。
苗族織錦圖案 條紋形、花紋形、花格形等。
苗族鍛造圖案 銀角、銀帽、壓領、銀鈴、銀梳等。
苗族樂器圖案 蘆笙、銅鼓、木鼓。
苗族農耕圖案 犁、耙、碾房、男耕女織、水車、風車等。
苗族節慶圖案 苗年、鼓藏節、祭祀等。
苗族風俗圖案 偷親、送親、姑媽回娘家等場景圖案。
苗族步道圖案 村寨步道、縣城人行道、鵝卵石花紋圖案、石麻條人行道、風雨橋等。
以上均可作為苗族民居改造建設的傳承和再生元素。
2008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雷山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與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理念,做優做特,形成品牌。獲得很多國家乃至世界級殊榮。2017年11月24日,雷山縣人民政府縣長袁剛在《世界苗族文化交流會上致辭》中介紹:近年來,雷山利用苗族文化元素成功打造了西江苗寨、郎德苗寨、雷山縣城、雷公山等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使很多優秀的苗族文化元素得到有效的傳承和再生。雷山先后榮獲“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小城”等殊榮,雷山縣城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和“全國衛生縣城”。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雷山已被列為中國首批全域旅游創建示范區,西江千戶苗寨也榮獲“世界十大鄉村度假勝地”、“中國十大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等稱號,西江苗寨和郎德苗寨已被評為4A級景區,2018年西江苗寨有望評為5A級景區。
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雷山,其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傳統村落、居住環境、生產工具、養身美食等固話下來并傳承至今。雷山苗族傳統村落分布廣泛,蘊藏著豐富歷史信息的文化景觀。全縣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代表的58個“中國傳統村落”,為中國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較多的縣份,其中有西江控拜村、郎德鎮郎德上寨和方祥鄉格頭村3座苗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預備名錄”。
雷山把苗族文化元素運用于民居改造建設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了傳承與再生。
二、民族文化在民居改造建設中的傳承再生
(一)極富特色的苗族吊腳樓建筑技藝
雷山民居主要是以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為代表的木結構民居。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是指雷山苗族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坡地木樓營造技能,它是苗族民間技師在實踐中創造的特別適宜于坡地的干欄式建筑技藝。苗族吊腳樓為穿斗式卯榫木結構,穿枋勾心斗角,小青瓦蓋頂,日月符居脊中。一般一棟吊腳樓建筑為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個別為六榀五間。在建造過程中,有擇屋基→備料→發墨→拆枋鑿眼→穿排→立房、蓋瓦、裝板等多道工藝流程。
苗寨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底層為廁所、畜禽居所。二、三層為人居,條件好的住戶另建有糧倉,沒有糧倉的住戶把第三層作為倉蓄,第二層為人居。吊腳樓具有工藝精湛、美觀大方、特色鮮明、通風透氣、適宜居住等特點,是苗寨的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靚麗景觀,被譽為鑲嵌在青山上的奇葩。“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做好其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當前及今后須要認真做好的重要工作。
(二)現代磚房建筑正逐步取代民族傳統建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許多農民進城打工幾年而得到一定的收入后,隨著觀念的改變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拆掉了隔音、防火功能差的吊腳樓木房而改建磚房,這種年復一年、一家又一家的磚房建造,是原有的吊腳樓木房逐漸減少,傳統村落的原貌不再。這種趨勢已給在苗區工作的各級黨委、政府在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民族文化方面以嚴峻的考驗。特別是2008年9月26日,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召開以后,“一山兩寨一線一城”(雷公山、西江千戶苗寨、郎德上寨、巴拉河一線、雷山縣城)旅游一度火熱起來,特別是西江千戶苗寨和郎德上寨游客猛增。西江千戶苗寨賓館酒店像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一夜之間寨內幾棟木樓被拆掉另行挖基建磚房,開辦農家樂等……亂搭亂建和兩違現象一度升溫,在郎德至縣城、大塘沿線其他旅游村寨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三)正確應對使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
西江、郎德等村寨發現拆木房建磚房的“亂象”,雷山縣委、縣政府、西江景區管委會經過認真分析后研究認為,這是發展中的矛盾,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合理的。必須正確應對,處理好保護與生存發展的關系。
1、加大政策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把《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手冊》、
《文物保護法》、農村建房用地申報手續等相關資料發放給廣大干部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苗寨吊腳樓、保護苗族傳統村落的重要性。
2、成立西江景區管委會。管委會由縣、鎮、西江公司、村兩委、
西江村民代表和西江老年協會組成。凡西江村內農戶建房申請或改造民居的,要層層把關,并公示通過后方能實施。同時,提高西江鎮的行政級別,鎮黨委書記由一名縣委常委兼任,鎮長由一名副縣級領導擔任。
3、建立西江千戶苗寨文物保護獎勵制度。“制度”設置一系列量
化指標,每年組織考核組對寨內1300多棟木結構吊腳樓進行考核打分,評出等次,西江景區每年從門票收入中按18%作為獎勵基金,如2017年西江景區門票收入16730.77萬元,西江村民的文物保護費是3011.53萬元,加上一些村民在公司搞迎賓、開農家樂、開門面和在公司工作等,戶均年收入10萬以上,有些戶年收入幾十萬元??梢?,在西江這樣的村寨,只要保護好苗寨吊腳樓,一棟吊腳樓就是一臺“取款機”。
4、要認真實施民族文化村寨保護的相關法規和政策。要按照黨
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關于“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做好傳統村落民居改造建設,依法保護西江千戶苗寨等景區景點和公路沿線村寨、中國傳統村寨,必須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試行)》實施,凡是新修的要修舊如舊,凡是磚混結構的,要“穿衣戴帽”,使整村整寨保持苗寨吊腳樓風貌。
5、苗族民居改造建設要做到“六個堅持”。一是堅持規劃引領;二是堅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合資金加大投入;三是堅持消防建設及設施配備;四是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結合;五是堅持完善保護制度;六是堅持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近三年來,雷山縣在傳統村落保護上共投入3.8億元,用于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村落保護、鄉村旅游開發等項目建設。
6、實施堵、輸結合。郎德上寨郎德村是200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210多棟吊腳樓就是210多件文物,還有幾口古井、古戰壕遺址、古樹等均列為“國保”范疇,以此劃定了保護紅線,紅線內一律不準建磚混結構房屋,也不準新建木樓。為了保護“國保”,村民們做了很多犧牲,他們愿意保護,但保護要與生存發展相協調。該村很多村民反映,近20年來由于不準在村內修建新房,很多農戶的兄弟分家、兒子成婚或人口增多,其住房困難的問題凸顯。如果政府只強調保護,不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那是保不住的,老百姓將會亂搭亂建,郎德上寨的“國保”就會有被“摘帽”的危險。2008年6月中旬,郎德上寨被確定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線路的傳遞點之一,雷山縣為做到確保“國保”單位的“紅線”外征用一塊地作為新村安置點,以解決郎德上寨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采取個人申請、小組討論、報村“兩委”討論公示等形式,最終決定23戶到新區按縣里統一規劃設計的苗寨吊腳樓風貌建房,既保持了民族建筑特色,也使建房農戶很滿意。
三、民族文化在城鎮建設中的傳承與再生
(一)縣城所有房屋“穿衣戴帽”
雷山縣城獲“中國最美小城”、“全國文明縣城”和“全國衛生縣城”等殊榮,是歷屆雷山縣委、縣政府多年來將雷山苗族文化元素在小城鎮建設中巧妙地傳承與再生的結果。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雷山召開,西江千戶苗寨是主會場,縣城和郎德等地為分會場。當時雷山縣城民居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辦公樓建設格調(風貌)不一,雷山苗族特色建筑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h里決定多渠道整合資金,投入1800萬元對縣城民居和辦公樓“穿衣戴帽”,即一律用苗族文化元素對縣城所有的房屋進行包裝。其中民房的包裝費用,已建成的民房由縣、鎮承擔,在建列入規劃設計成本,由建方承擔;屬單位的房屋不論已建成或在建的,均由所屬單位自籌資金解決,通過政府行為強制性把縣城所有房屋都“穿衣戴帽”而顯現苗族建筑風貌。西江苗寨、朗德苗寨、雷山縣城以及300多座苗寨古村落都保持了苗族建筑風格,成為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詮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人行道上的“苗裝”
雷山縣城所有的人行道均用鵝卵石鋪裝。它不是簡單的鋪裝,而是選聘雷山苗族木匠和繡娘把苗族各種文化元素中的花、鳥、蟲、魚、龍等圖案“繡”在街上,把苗族各種農耕圖案(碾房、水車、勞作等)“畫”在街上。而且人行道以一街一景而很少重復。
(三)文化廣場“著苗裝”
雷山縣城現有兩個文化廣場,一個是銅鼓廣場(大廣場),一個是木鼓廣場(小廣場)。銅鼓廣場以三面銅鼓為標志,分別是祖鼓、母鼓和父鼓。祖鼓直徑1.8m,母鼓和父鼓直徑均為3.6m,獲2012年世界吉尼斯紀錄。廣場內勇鵝卵石與彩色瓷磚相嵌圍成九個圓圈,象征蚩尤后裔。木鼓廣場以九面木鼓直立在廣場的相應位置,廣場中心用小鵝卵石鋪裝成放射狀百花圖,場外用大鵝卵石圍成五排同心圓看臺,其小巧精美別具特色。廣場東面是清澈的丹江河,河面有兩臺大型水車日夜奔忙車水灌入大酒海,再由酒海饋斟到多個土碗中,喻意“高山流水”。
(四)銅鼓、蝴蝶、銀角路燈照縣城
雷山縣城各路口設有紅綠燈,有大街小巷兩旁制作精美的銅鼓,蝴蝶或銀角路燈,燈桿由一根根花紋柱或高排蘆笙組成,很多游客到西江、雷山縣城看夜景,常被美麗壯觀的夜景而止步不前流連忘返。
(五)風雨橋上全“苗化”
西江、郎德和縣城南北的兩座風雨橋均用石麻條砌拱體,橋身以實木架設,兩旁為休閑就坐的美人靠,花格窗相間,橋頂蓋小青瓦,兩橋頭帽角屋檐,一座橋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六)街道、小區綠化花草及樹種多樣化不重復
有的街道按樹種命名,如香樟街、桂花街、楓香街、含笑小區、禿杉小區等。
四、苗族文化元素在傳承與再生中助推旅游產業發展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雷山縣委、縣人民政府根據雷山的苗族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提出“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守住兩條底線,用好生態和文化兩個寶貝,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2008年以來,雷山每年舉全縣之力辦好一年一度的苗年文化活動,舉行大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游和展演而吸引八方游客。雷山大旅游的格局基本確立,“十二五”期間文化旅游產業占GTP比重從3.1%提高到10.22%,“十三五”期末,力爭文化旅游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第三產業收入占財政收入的50%以上。“西江模式”文化旅游發展引領了全州乃至全省,目前雷山全旅游域化、全縣景區化正在強力推出,走出了一條“一主導、四圍繞”(即:以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圍繞文化旅游抓特色山地農業、圍繞文化旅游抓特色生態工業、圍繞文化旅游業抓特色服務業、圍繞文化旅游抓特色城鎮化)的特色發展之路,書寫了“百姓富·生態美”的雷山新篇章。
2015年,全縣接待旅游客人數578.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2億元;2016年全縣接待游客720.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4.6億元。當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全省第二位,文化旅游業發展直接和間接帶動1.8萬貧困人口脫貧。2017年,全縣接待游客1008萬人次,同比增長45.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6.72億元,同比增長56.25。
2017年,僅西江景區(含郎德)的游客就達750萬人(次),實現購票人數達303萬人(次),同比增長44.29%,實現綜合收入3.08億元,同比增長44.60%。其中:門票收入:16730.77萬元,同比增長26.03%;觀光車收入4432萬元,同比增長51.96%;停車場收入757萬元,同比增長37.96%;《美麗西江》商演實現收入1428萬元,同比增長74.98%;商品開發公司經營收入654萬元,同比增長159.79%;網絡公司經營收入6194萬元,同比增長186.88%;資產公司經營收入462萬元,同比增長72.08%;郎德公司經營收入222萬元,其他收入815萬元。西江村民文物保護及公司員工的工資收入不斷增加。村民文物保護費按照門票收入的18%比例分成,2017年比2016年同比增長25%,公司員工工資從2016年的人均4.7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5.5萬元,同比增長18%。
以苗族建筑、苗族歌舞、苗族工藝、苗族服飾、苗族銀飾、苗族飲食、苗族風情等元素組成的苗族文化,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游客,使近幾年來到雷山、西江的游客數一年超過一年,全縣旅游已呈“井噴式”發展。這也說明,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中的傳承與再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意義重大,它詮釋了雷山歷屆縣委、政府“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雷山屬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通過文化旅游及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這一“硬仗”積蓄了強大的力量,使我們看到了全縣在2018年實現“減貧摘帽”的曙光。
(供稿人:楊耀奎)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掃一掃訪問手機網站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頁面版權所有 © 2021 貴州中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貴公網安備52263402522654號 黔ICP備18008112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貴陽